首頁關於綠色大學>內涵與發展

綠色大學之緣起

    「綠色大學」(green university)一詞在國際間的共通意義即是以「永續發展」的概念為願景的各類活動,並代表高等教育對於人類社會發展應負的重要責任。在國際社會中,「永續發展」的觀念可追溯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生態保育學者,如Marsh、Pinchot和Muir等人所提出關於生態與環境永續發展的問題,並說明自然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程度的平衡(莊育禎,2005)。1950年代開始,美國在經濟與工業快速發展的驅使下,地表水、地下水、空氣與土壤開始復出慘痛的代價,環境關切的問題逐漸受到國際間重視。

    美國尼克森總統於1970年致美國國會有關環境素質的諮文中,強調人類各階段皆需要接受環境教育的薰陶,更有必要了解環境基本概況與覺知,培養應有的公民素養。自1970年到1980年間,美國國會通過二十多件環境保護法案,在環境保護的發展史上堪稱「環境的十年」(Environmental Decade)(莊育禎,2005)。

    在1970年地球日的慶典活動上,由一群學生藉由掩埋汽車的做法,象徵人類對於環境破壞的嚴重性,該事件使環境與教育間的關聯性與重要性,廣泛地受到社會大眾的注意;而1970年的能源危機問題,也讓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的概念在校園之間更加受到重視(Bartlett & Chase, 2004),諸多因應措施與做法揭櫫了大學在環境保育中所應扮演的角色,並勾勒出「綠色大學」的藍圖。

    「綠色大學」(green university)概念最初發展的緣由,是為了減低大學在運作時所產生對環境的不良影響。由於大學對電、石油、天然氣、水和化學物質等資源的使用量非常可觀。一個校區廣大與就學人數眾多的大學,資源的消耗量就可能會大過組成單純的社區和機構,或是一些企業團體。而大學在運作的同時,也會產生大量的廢棄物、廢水、化學物質和有毒廢棄物等,這些物質最終都會成為校園和鄰近社區的環境問題。因此,降低這些環境問題對於校園與社區的衝擊,是早期綠色大學最基本要解決的問題,一些因應這些環境問題而產生的大學環境行動因此而出現(Creighton, 1998; Bartlett & Chase, 2004)。

    「王民(2002)在「可持續發展教育」“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”一書中表示,「人」是永續發展問題的核心,人的素質是永續發展的關鍵。以此觀點為出發點,他認為教育對於永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,只有教育自身實現了永續發展,才能實現整個社會永續發展的目標。Cortese(2003)也明確指出,由於學校生活的運作邏輯是一種類社會化的過程,學校具備著社會運作、經濟安全與社區環境保護的潛在功能,具有引領社會走向永續發展的責任。Bekessy等人(2003)強調,學校往往造就許多社會上決策制訂者、經理人與教師等,對於整體社會發展方向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,因此當人類面臨重大的環境問題時,學校環境教育之落實更顯重要。

     Dyer(1996)與Wood認為學校應該發展出環境教育專門學科,並全面性地將環境永續概念導入所有課程與校園生活中。這些觀點都強調了教育與環境保護的關係與重要性。整體而言,綠色大學的發展一開始是為了保護環境而產生的各種管理策略,到後來逐漸延伸至發展環境教育以提升所有人員的環境意識,將永續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觀念融入於大學的教育中,充分發揮大學教育的功能。此外,大學也應不斷地審視自己的內部經營管理與外部環境,擬定改進策略與行動方案,降低學校對於環境的衝擊,最終回饋到社區與社會中。

資料來源:

  1. Bartlett, P. F., & Chase, G. W., (2004). Sustainability on campus: stories and stragegies for change. Cambride, Mass: MIT Press.
  2. Bekessy S, Burgman M., Wright T., Filho W and, Smith M (2003) Universities and sustainability, Tela Papers, No. 11, Australian Conservation Foundation, Melbourne.
  3. Cortese, A. (2003) “The critical rol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reating a sustainable future” Planning for Higher Education, March-May 2003: 15-22
  4. Creighton, S. H., (1998). Greening the Ivory Tower: Improing the environmental track record of universities, colleges, and other institutions. Cambridge, Massachusetts: MIT Press.
  5. Dyer, C. (1996), Moving from Rhetoric to Reality: An Initial Exploration of Theories and Approaches to Curriculum Greening Appropriate to the Faculty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, RMIT University, Melbourne.
  6. 王民(譯)(2002)。可持續發展教育。中國:中國輕工業出版社。(Huckle, J., & Sterling, S., 1996)
  7. 葉欣誠、莊育禎與黃瓊慧(2005)。綠色大學的評鑑工具發展。第二屆綠色大學理論與實務研習會論文集。高雄市:國立高雄師範大學。